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参考 >> 正文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

时间:2017-11-01 00:00     编辑:     作者:钟秉林     出处: 访问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纵观国外一流大学,不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国际有影响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无一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甚至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也放在本科毕业生这个群体上。这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随大学形成而产生,随大学发展而不断分化。现代本科教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办学层次,其自身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人才培养类型(如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组成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本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公众对于本科教育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通过构建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科教育质量彰显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同时,“双一流”建设也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制度环境、精良师资和国际化平台。

  其次,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建设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知识体系支撑作用;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水平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促进学科构架的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耦合的统一体。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本科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军。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给教师带来启示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本科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实用系统、社会调查咨政等)的案例并不鲜见。

  第三,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建设成功与否,不是靠行政发文“认定”或领导人讲话“宣布”,更不是靠学校自我“宣称”,也不取决于学生规模、专业分布和有否硕、博士学位授权;核心是要靠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他们承载着母校的传统和文化,在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本科毕业生形成的校友群体在社会上的整体表现和口碑,将对母校的办学声誉产生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指标。实际上,社会公众在选择报考或评价一所高校时,首先关注的往往是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就业质量、校风学风和办学声誉,而不是其他“高大上”的指标。

  第四,积极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优势特色,确立培养学术型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养成的角度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能力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兼顾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三是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尊重学生选择权和兴趣特长发展,尝试探究式学习,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五是倡导教学科研融合。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六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开发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完善有效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