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媒体报道,目前,北京科技大学1360名专任教师担任10638名大一至大三本科生的导师,其中,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等担任导师的比例是100%。如今,不少高校都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这些导师不仅有“青椒”,还有长江学者、院士等“学术大咖”。
本科学业导师制度大有作为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提出,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和研究生导师制的功能有所不同,研究生导师制主要通过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科研,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能力;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则是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要发挥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的作用,前提必须是学校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玩命的中小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这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是有关系的。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大多被老师、家长规划、管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也就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一旦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就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大学实行学分制管理,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要求更高,问题也就暴露出来。
针对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管理方式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有的高校对大学生采取高中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统一早自修、晚自修,还要点名,不少学生质疑学校是按管高中生的方式来管大学生。更合适的办法,应该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能力。
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的用意即在此。学业导师不是代替学生做学业规划,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订计划去实现发展目标,在实施计划时,不断调适、反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很显然,建立这样的学业导师制度,需要学校遴选有经验的导师,并引导导师投入时间、精力和学生交流、谈心。这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一起,形成课堂内外重视本科生教育的格局——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是从学科知识教育角度重视本科生教育;为每个本科生配学业导师,这是从学生全面成长、生涯发展角度重视本科生教育。为此,要求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给本科生上课,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作为教授的重要工作职责,矫正之前存在的“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的问题。
(作者熊丙奇,原载光明网,有删节)
给本科生配导师一举多得
高校试水本科生“导师制”可谓一举多得。
一是学生有目标。由于高校与普通高中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没有了高三班主任的严格管束,也没有了家长的反复叮咛,不少大学生入学后感觉身心彻底放松了,有的人甚至放纵自己的生活。试水本科生“导师制”后,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学习、生活也变得更加有规律。
二是教师有压力。让高校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高校教师压力倍增,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课堂教学当作副业,而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指导帮助本科生学术成长。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孙志辉负责指导11名本科生,他经常与学生们通过面对面、沙龙、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孙志辉表示,这项工作让自己增加了一些压力,也多了些分享快乐的途径。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能激发自身的科研灵感,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可以说“导师制”对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也会产生推动作用。
三是质量有保障。如今,不少高校为本科生配备导师,这些导师不仅有“青椒”,还有长江学者、院士等“学术大咖”。全过程、全覆盖的“导师制”,为本科生搭建了最好的指导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北京科技大学针对2017、2018级本科生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96%的学生表示与导师沟通良好,学生认为导师在专业引领、帮助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方法、提高思想品德等方面帮助比较大。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对拉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可以说,教师指导有方,学生学有所长,这才是高校这个学术殿堂应有的模样。
(作者维扬书生,原载四川在线,有删节)
改进教师评价 引导导师更多付出
本科生“导师制”,是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辅导。除学业外,导师还能指导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更充分体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当前,不少高校的本科生导师中不仅有“青椒”,还有长江学者、院士等“学术大咖”,这无疑使导师的含金量更足。
客观地讲,本科生如何学习,又如何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乃至人生未来,不仅在大一时迷茫,就是到了大二甚至大三,有些学子仍认识模糊。而如果有本科生导师相伴,导师还能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出建议,这无疑能使学生不再感到迷茫。
据介绍,这项制度产生了不少积极正面的效果,如在北京科技大学,在学业上,13个本科招生学院中,有8个学院大一必修课的不及格率降低;在竞赛方面,2019年获奖的人数比上年增加了402人次,而且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的学生增加了122人次。这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很有成效。
其实,本科生“导师制”,不仅给那些在学业发展上的“小白”在科研上引路,导师还能在思想和生活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方法等,可谓一举多得。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制度显然给导师增加了负担,因为大学老师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压力很大,对此,需加大本科生导师在评价中的权重,如此才能使更多导师愿意付出。
(作者刘天放,原载东方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