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既然高考要改,沿着哪个方向改,改革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这样大家好理解。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非常的复杂,今年除了上海、浙江按方案实施之外,我们又启动了北京、天津、山东青岛、海南四个省份的改革试点,今年入校的高一学生进入试点,2020年就按新的方案实施高考,其他省份从明年开始陆续地进入综合改革试点。从一个孩子的上学过程来讲,报考必须了解各个大学在我们这个省的招生计划,一共招多少人?每个学校招多少人?都招什么专业?第二个就是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完了之后,等高校录取通知,第三个就是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我从这三个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招生计划分配的改革。这次改革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革,要针对问题来进行系统的设计。我们先看问题,在招生计划规模上存在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区域、地区的差异比较大,省和省之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录取率、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第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少数民主学生他们的入学机会问题,尤其是上重点大学问题突出。重点大学特别是985大学,农村的子弟上大学的比例在下降。要改革这样一个现状走向是什么?我们要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我们国家招生计划的制定是政府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因此主要是政府通过调整政策来改。
改革任务是什么?第一,通过调整招生计划,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比如,这几年我们把每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都投向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人口大省,河南、山东,目的是增加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缩小和平均值的差异。第二,针对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特别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比较少,为了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国家专门设立了贫困农村地区的招生专项计划。这几年重点高校每年都拿出专门的计划来面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定向招生。这个政策也存在争议,我个人支持这样一个改革的举措。我在农村插过队,对中国农村有一些了解。农村的孩子之所以在高考的时候处于劣势,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比较少,不是因为他们脑子不聪明,更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刻苦,而是因为他们长期所在的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落后,使他们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高考的时候就会处于劣势。政府从促进社会公正的角度来讲,在高考的时候给予弱势群体适当的政策优惠,这恰恰是体现了教育公平。国外很多政府也是这样做的,当然重点有的不是在农村,像北欧的农民是很富有的,但每个国家都有弱势群体,比如一些人口密集城市的城市贫民,美国的纽约、芝加哥都存在这样一大批城市贫民,他们属于劣势群体。美国的很多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对城市贫民也有适当的政策的优惠和倾斜,也是为了体现社会的公正。我们要改进部署大学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优质教育资源要向人口大省、贫困地区和农村家庭适当倾斜。这里又带来一个问题,重点大学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设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为了保证质量就不可能再做增量改革了。比如北师大每年招收2200名学生,如果增加到2400,把这200人拿出去,招收农村学生这就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只能在存量当中拿出部分去招收农村考生,这样就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第二,入学考试的制度改革。我们先看入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考生的机会少,往往是“一考定终身”,这个问题过去大家都有批判。二是考试的内容过度的强调统一性,高校对人才选拔的多样化需求很难满足。三是文理分科考试不利于考察考生综合素质,而且导致高中生偏科。
文理分科是有争议的,如果文理不分科了,是不是就不鼓励孩子发展学科特长发挥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全面的分析。我一直主张文理不要分科,我们在大学阶段培养本科生强调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到研究生阶段再深造,高中阶段更应该是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为主。过早的分科,造成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到大学还要补课。举个典型的例子,心理学是文科,但是心理学已经把传统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如果没有数理的基础,这个专业怎么读?我们现在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思维需要把文科擅长的形象思维和理科擅长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没有一种创新是专靠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在高中过早偏科,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完善,这种缺陷到了大学补起来很难。高中分科是怎么分的?文科班的孩子们真正具有文科的兴趣特长,取得一些成果的占百分之几?我们要从现实问题出发,不要在理念上老去喊。四是非户籍学生不能在流入地参加考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改革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保证高考的科学性、规范性。
具体的改革任务是什么?第一,改革入学考试方式。比如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有的孩子实践能力很强,职业倾向非常清晰,可以直接报考高职高专。有条件的高职高专试行“注册入学”,就是根据高中的学业水平成绩注册,再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职业技能测试,了解他们适合学习的专业。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集中备考的心理负担。这个也有争议,一年两考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中国的学生家长有追求极致的传统观念,外语满分150分,如果学生第一次考了149分,可能他还得去考第二次。政府制定的政策最后要落地实施,我们不能整天讨论是一考好,还是两考好。一年一考有媒体批判,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改成一年两考也在批判,加重了学生负担。政策的评价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有批判性,批判要是有道理的。第二要有建设性,如果你认为一考不合适,就提出一个新政策。
增加学生的选考科目。今年上海浙江取消了文综理综,学生在高中学业课程中自选三科,大大增加了学生选择权。上海实行6选3,学生一共有20种选择。浙江实行7选3,学生就面临着35种选择。选考科目参加等级考试,通过加权赋分纳入高考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散学生的备考压力,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
第三,改革入学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实际上每年都在改,只不过每年改的幅度不大,我一直主张高考内容改革,试卷的改革一定要注意小步走,不能翻烧饼,不能折腾。今年和去年比有变化,变化不大;明年和今年比,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累计5年、10年再回过头看就是一个很大的改革,主要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
第四,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重视考试规律和标准研究,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省的命题质量,各地加强对于考试机构的建设。解释一个问题,我们对于国家卷和地方卷有一个误区,全国卷不等于是全国统一试卷,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全国卷指的是这个省的高考试卷的命题是由国家级的考试机构来负责的,而不是由省级的考试机构来命题。各个省基础教育的水平不同,进度不同,采用的教材不同,命题是一纲多卷。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各省需求出几套试卷,由各个省来进行选择的。现在分省考试,分省改卷,分省按照计划来录取的,不管用全国卷还是用地方卷,对每个省的考生没有影响。
第五,招生录取机制改革。过去我们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或者最主要的标准,本科分为一批二批三批,有的省分两批录取,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标准单一。高校录取的自主权比较小,基本上就没有自主权。本科招生主要看一个学校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它的社会声誉,分批次录取固化了高校身份。我们现在把高校分为一批二批三批进行本科录取,其实是人为的把学校划分了等级,而且固化了身份。我们所谓二本、三本的学校有的专业办的很好,比重点大学办得还有特色,但是因为固化身份的限制,就招收不到高分的考生,对这些专业是不公平的。我们重点大学大部分专业办得很好,但是每个学校也有少数的或者个别的专业水平一般。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填写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一般考生都会答是,利用这条政策重点大学水平一般的专业,也可以招收到高分考生。现在这种单一的录取方式,还加剧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应试倾向。学生集中备考的压力过大,一些特殊人才如果成绩不好往往很难脱颖而出。设立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破坏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学校在自主权的范围内进校录取分专业的时候把加分去掉,裸分来分专业,这样能稍微公平一点,不然的话确实有失公允。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的走向就是要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
具体的改革内容是什么?第一,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去年上海已经率先合并了一批和二批,取消了录取批次,实行大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去年包括北京在内的8个省份,已经合并了二批和三批的本科录取,剩两批了,今年明年逐步取消。实行这样的改革以后,使得高校不断强化主体地位,提高质量意识。没有批次控制线,重点大学办得不好的专业,分数线不知道要降到什么样的程度。大学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要办好每一个专业,同时加强宣传,让学生家长了解每一个专业。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两依据,一参考。第一个依据高考统考成绩,今年6月份上海、浙江就考两门,语文、数学,外语一年两考把最好成绩加进去就形成语数外三门高考统考成绩。第二个依据学生自主选择的三科的等级考试加权赋分的成绩,每个学生选择的三科都不一样的。第三个“一参考”,把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样一来我们的评价方式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和能力,在做这样一种尝试。同时高校要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比如自主录取,现在90所大学自主招生有一个5%左右的计划,可以实行自主录取。高职高专“注册录取”,上海浙江已经实现了注册录取。针对贫困地区农村考生的定向录取。对一些有特殊才能或者特殊贡献的人才,该破格录取。这一切要放在阳光下进行,要能够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做得更加公正。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完善自主招生,也是为了使录取更加公正。